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河南推动中原农谷起高峰_农业信息化_爱游戏官方全站app官网入口

农业信息化

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河南推动中原农谷起高峰

时间: 2023-12-06 06:41:15 |   作者: 农业信息化

  从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种子,到植保无人机、高标准农田沙盘,再到包装精美的预制菜产品,在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的中原农谷展厅里,一件件展品背后,正是河南省从“国人粮仓”到“世人厨房”的蝶变之路。

  《中国经营报》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一直以来,河南省始终牢记扛稳粮食安全这一重任,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谋划建设中原农谷这一农科“芯”城,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张新友指出,中原农谷将巩固河南小麦、玉米、花生等领域育种优势,打造汇聚南北方、覆盖粮蔬果、贯通产学研的创新链条,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攥紧中国种业“芯片”,端稳中国饭碗,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作出河南贡献。

  “新麦26号是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培育的超强筋半冬性中熟多穗型小麦新品种,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成果。该品种抗寒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穗多穗匀,结实性好,抗旱抗逆性强,不仅品质已达国际强筋小麦主要指标,且稳产性与丰产性极其突出。”中原农谷相关负责人介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河南省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同时也是育种大省,种子市场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聚焦国家种业、粮食安全重大需求,2022年4月,河南省政府印发了《“中原农谷”建设方案》。同年11月,河南省出台《关于加快中原农谷建设打造国家现代农业创新高地的意见》,并首次提出打造“南有航空港、北有中原农谷”的发展格局。

  今年6月、7月,河南省与新乡市政府又接连发布《中原农谷发展规划(2022—2035年)》和《中原农谷核心区建设规划(2022—2035年)》。

  按照规划,中原农谷将聚焦建设国家级、国际化农业创新高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全力发展生物育种、现代种养、农副产品加工、生物技术产品、农机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服务等产业,全力打造“四大中心、两个示范区”。

  其中,“四大中心”为国家种业科学技术创新中心、现代粮食产业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农业对外合作交流中心;“两个示范区”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及智慧(数字)农业示范区。

  围绕“四大中心、两个示范区”功能定位,中原农谷总规划面积1612平方公里,涉及一核、三区、四县。“一核”即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全域,共342平方公里。核心区瞄准世界前沿,聚焦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果蔬、花卉苗木、畜禽、水产六大育种方向,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农科“芯”城。

  “三区”分别是以新乡市下辖的新乡县、获嘉县部分区域约473平方公里为主的西区,打造高新技术转化集成地。以延津县部分区域约498平方公里为主的东区,打造粮油产业经济集聚地。以原阳县部分区域约298平方公里为主的南区,打造食品加工产业示范区。

  一粒种子促振兴,中原农谷起高峰。如今,中原农谷培育的郑麦379、郑麦1860、百农4199、新麦26、百农207五个品种,推广面积均居全国小麦前10名,入选2023年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

  其中郑麦379和郑麦1860,位居河南省小麦养殖面积前两位;新麦26推广面积约612万亩,位居全国超强筋小麦领域推广种植培养面积第1位。

  “我们生产的水电肥药一体化智能测控系统能帮助生产者很方便地实现水电肥药一体化智能管理。总系统可根据监测的土壤水分、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设置周期性水肥计划实施轮灌。”中原智慧灌溉装备制造产业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介绍,施肥机可根据用户设定的配方及灌溉过程参数,自动控制灌溉量、吸肥量、肥液浓度、酸碱度等水肥过程的重要参数,实现对灌溉、施肥的定时、定量控制,充分提高水肥利用率,实现节水、节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作物品质的目的。

  如今,类似于上述水电肥药一体化智能测控系统的智能设备,已在新乡市打造的100万亩高标准农田上屡见不鲜。

  2022年,河南省发文提出,2022—2025年建设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增加粮食产能15亿公斤以上。其中,2022年在新乡“中原农谷”建设1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按照要求,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要全面推广使用机电一体化泵站、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机电井首部集成化设施,逐步的提升农田生产管理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集成化。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中应用。

  随后,新乡市推动下辖的辉县市与北大荒集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以下简称“灌溉所”)、新乡国资集团“四方合作”,全力打造中原智慧农业产业示范园和中原智慧灌溉装备制造产业园。

  其中,产业示范园集中展示13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与模式,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提供技术参考和示范样板;装备产业园吸引国内10余家农灌设备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上市公司入驻,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提供智慧灌溉装备支撑。

  “以数字化为特点的信息技术正加速驱动灌溉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引领农业生产模式的深刻变革。”灌溉所副所长王景雷介绍,“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智慧系统、农机能实现更精准的灌溉管理,极大提高水肥资源利用效率,支撑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数据显示,近年来,河南省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155亿元,支持建成高标准农田8330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00万亩,有力支撑了全省粮食产量十九连丰,自2017年以来,连续6年持续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打造中原农谷,是河南省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的重要举措,聚焦农业科学技术,通过集聚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和数字要素,使农业产出量最大化。”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告诉记者。

  张红宇建议,中原农谷高标准农田建设要重点推动生物技术、装备技术、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的研发应用。

  “生物技术是指分子育种、基因技术,通过实施种业革命,提升单产水平,进而实现总量提升。装备技术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通过农业装备的研发应用,叠加卫星遥感、地面传感器等数字技术,实现精准施肥、撒药、播种,最大限度节水节肥节药。而绿色技术主要是在化肥农药的使用上、动物粪便的处理上,要注重生态安全。”张红宇表示。

  对于如何推动中原农谷种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工作顾问、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同样给出了建议。

  杨建国指出,种质资源是支撑农业科学技术原始创新和育种创新的物质基础。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河南全面完成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7565份、居全国前列,建成国内一流的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省畜禽和水产遗传资源基因库建设有序推进。

  对此,杨建国建议,中原农谷可加快种质资源数字化,充分的利用河南数字技术的基础和优势,聚焦育种信息化、种子检验实验室数字化、制种基地现代化提升、数字种业综合监管实时化等多场景,为种业成果转化落地提供服务。

  杨建国指出,近年来,农作物制种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种子检疫和健康检测体系不完善,种子安全风险增加,限制了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种子检测检疫机制、平台亟须加强。

  因此,建议中原农谷加强种子检疫科技支撑,建立种子检疫与病虫害控制中心、农药与生物技术产品检验检测研发等平台,在全国叫响中国种业检测的河南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