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这七地有了新称号!_农业信息化_爱游戏官方全站app官网入口

农业信息化

云南这七地有了新称号!

时间: 2024-03-05 18:57:59 |   作者: 农业信息化

  师宗县属桂西黔南石灰岩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云南省“三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中的珠江上游喀斯特地带、国家14个重点片区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之一。

  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师宗县从始至终坚持“规划先行”的根本原则,持续深化生态示范创建。组织编制了《师宗生态县建设规划(2014-2020年)》《师宗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30年)》《师宗县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017-2030 年)》等规划。

  针对位于云南省构建“三屏两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东南部喀斯特地带珠江上游特殊位置,师宗县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森林管护、封山育林、陡坡地生态治理等工程。

  同时,师宗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标本兼治,坚决打好蓝天、净土、碧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保护好师宗绿水青山和蓝天白云。

  近年来,大姚县把绿色作为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开展县域“多规合一”编制,围绕生态安全格局、城镇布局和生产力布局,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底线为基础,构建大姚县“一带两廊、一核三极、一心两轴”的城镇空间布局。

  大姚县以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林分质量为落脚点,围绕区域重点,通过中幼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和营造人工混交林等措施,优化林种结构、森林结构、林龄结构,增强森林固碳、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达到“四季分明、远近各异、上下互补、生态经济、移步换景”的绿色生态效果,构筑起一道韧性十足的“绿色屏障”。

  多年来,大姚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的策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策略和滇中城市群发展的策略,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形成了以核桃、花椒为支撑的特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

  红河县位于红河上游南岸,近年来,红河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围绕云南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指示精神,高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红河干热河谷光热资源丰富,有“天然温室”的美誉。为弥补灌溉用水不足的瓶颈,红河县以水为突破,突出政策导向、项目抓手、产业牵引,实施投资3.95亿元的“一河五库”连通工程建设项目,着力构建高效节水灌溉网,累计发展芒果、柑橘、大荔枝等热区水果21.5万亩,让生态修复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衔接、协同互补、系统发力,使昔日的荒山薄地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红河县境内的哈尼梯田是“世界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红河县通过发展“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解决了强化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梯田增收和可持续发展难题。“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让鱼、鸭与水稻全天候“共生共长”,大幅度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打造出哈尼梯田山地立体循环生态圈,既有效活态保护了梯田,实现稻米绿色、有机生产,又促进鱼鸭生态成长,大幅度的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有力促进农户增收。

  马关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如今的马关,慢慢的变成了喀斯特上的绿洲、生物多样性的天堂,保存着世界面积最大、最完整的1.3万余亩蚬木林,有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动物40余种、重点保护植物40余种,相继发现新记录物种21个、新发现物种12个。

  马关县境内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有“世界铟都”的美誉。经过矿山生态修复、矿区复垦绿化等工程,累计复垦绿化面积达4000余亩,治理废土、废渣300余万立方米,实现矿区变景区,矿山变青山。

  近年来,马关县全面建设美丽河湖,投资1.12亿元对大梁子河、小白河等河流进行系统治理,小白河出境断面水质长期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马鞍山水库、大丫口水库、马洒水库获评云南省美丽河湖。

  维西县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腹地,县域内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系统完备,素有“滇西北动植物基因库”“国宝滇金丝猴的乐园”“云药之乡”“中国细叶莲瓣兰之乡”等美称。

  维西县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推动生态文明蒸蒸日上,出台《维西县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

  近年来,维西县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为主攻方向,持续发力推动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升,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编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维特的生态系统、天然植被和珍稀濒危物种得到一定效果保护;积极开展生态保护修复,2001年以来完成人工造林25.21万亩,2006年以来完成森林抚育35.71万亩,2008年以来完成义务植树1303万株,2011年以来完成石漠化治理30.1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2.4%。

  景迈山的原住民族(布朗族和傣族)在原始森林系统中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繁育了2.8万亩的古茶林,经过千年传承,形成了“村寨住在茶林中,茶林隐在森林中”“人、茶、林共生”的山地人居环境典范,是全世界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被称为“世界茶文化历史自然博物馆”。

  近年来,澜沧县坚持“山上保护、山下发展、茶旅融合”的发展思路,完成了1.1万亩台地茶“仿古茶林”改造,3.3万亩生态茶园有机认证,打造“景迈山”“普洱景迈山茶”等区域公共品牌,培育澜沧古茶、柏联普洱茶庄园等龙头经营主体,茶农年人均增收1.5万元。

  此外,澜沧县建立“投融建管营”主体平台(景迈投资公司),三年融资10.4亿元打通汇绿融金转化通道,推动山上山下联动发展,创新迭代景迈茶生态产业,全面践行多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云南省乃至全国探索出了一条“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高水平发展之路。

  盈江县以贯流县境的大盈江而得名,森林覆盖率73.82%,分布有全球单片面积最大的东京龙脑香热带雨林。

  盈江县以“石梯经验”“碳票+”及“坚果+”为抓手,探索出“护资源、活资产、聚资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两山”转化模式,为生态资源保护、生态资产盘活、优势生态产品研究开发提供了可推广可借鉴的盈江经验。

  自“双碳”目标提出后,盈江县积极盘活森林资源,盈江县已初步建立形成了“平台+底数+管控”“平台+林权+碳票”“碳票+平台+交易”“碳林+保险+补偿”等模式,探索林业碳汇价值变现路径,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林业碳汇助力林农增收致富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