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天”吃饭江南粮仓成色足_工程业绩_爱游戏官方全站app官网入口

工程业绩

靠“天”吃饭江南粮仓成色足

时间: 2023-12-11 00:27:25 |   作者: 工程业绩

  在苏州,迎湖农业无人化农场示范基地,5G农业专网、北斗高精度定位等先进的技术辐射面积已达2000亩。

  这个夏天,农场的主人朱赟德父子还用上了 “禾查宝”APP,以遥感技术和AI分析助力农田产品生长监管,“一站式”综合农事服务,实现智慧种田。

  这个夏天,在苏州广袤大地上,“无人插秧”演绎新夏种;“水稻测深施肥+缓控释肥”技术,有效提升产量夏粮高产,还创下了史上之最。

  量产、高产、优产的背后,是科技的助力,让千百年来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逐渐靠“天”吃饭。

  其底层逻辑在于,大规模标准化农田建设的 “土壤”和新农人作为“种子”的智力支撑。

  今年一号文件明白准确地提出,“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前沿技术突破。”

  作为最传统的产业之一,如何应用先进的技术与模式改造升级农业生态,苏州给出的策略是:顶层设计“早走一步”,推进过程“再狠一点”。

  早在2021年,苏州就印发了《苏州市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区建设意见》,在全省率先启动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

  全市以平田整地,建设美丽田园;农田退水改造,建设生态农田;高效节水灌溉,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智能科技,保证农业高水平发展为重点突破,优选了15个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区建设项目纳入首批建设任务,计划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2万亩。

  同时,在全省首家开展图地调查比对工作,摸清了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利用现状和后备资源状况,为落实“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目标奠定了基础。

  近三年,苏州通过退草还田、退渔还田、“三优三保”等行动,新增加10万亩水稻田。

  2012年,苏州在全国率先出台《生态补偿条例》。每亩补偿420元,使种粮的比较效益大大增加。

  昆山长云村曾以水产养殖为主业。根据《生态补偿条例》,给予每亩水稻田800元补贴。如今,长云村退塘还田,建成高标准农田2000多亩。

  不到三年,常熟辛庄完成了1万亩退草还耕。依靠顶层设计指引“换”地进程;党员干部带头“死磕”;全镇“一杆秤”,每亩流转均为850元,不搞特殊化;专业化基建与精细化种植双管齐下等法宝,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谋得“增量”。

  确保粮食生产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生产生态一起抓,苏州从来也不含糊。

  今年夏粮高产,创史上之最。累计收购小麦27.39万吨,收购总量创8年来历史上最新的记录。直接促进农民增收近5000万元。

  昆山陆家未来智慧田园创下了江南麦区单产641.1公斤的新纪录,这也是江南麦区单产首次超过600公斤。

  据统计,近三年来,苏州全市粮食种植培养面积年均提升2%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达41487元,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比年年在下降,现在已缩小到1.85:1。

  足见,随着科学技术与农业的相互渗透,粮食生产不但可以实现择天而作,还能够靠“天”管理。

  东林村的“种植秸秆饲料养殖有机肥料种植”的生态循环模式,农场化肥用量比传统减少约60%,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9%提高到4%,堪比黑土地的肥力。

  沙溪泰西村的“水稻测深施肥+缓控释肥”技术的水稻覆盖率达到90%,省工节本效果明显。

  双凤“稻田理想园”内的富硒大米和有机大米试验田,运用水稻覆膜除草技术,完全抑制住杂草生长,卷起高附加值。

  父亲朱伟琪,是农技“老把式”。2009年遭遇连续阴雨,水稻减产三成,朱伟琪慌了。

  “爸,现在种田靠技术、靠专家,不靠天。”儿子朱赟德一语道破,“要用科技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用科创扎实业的根。”

  十余年间,他们新增育秧播种设备,扩建原有大米流水线及烘干设备,采购无人植保飞机

  加装了卫星导航的辅助驾驶系统的播种机,直行时不需要扶着方向盘,能一次性完成土地翻耕、播种、秸秆换田、施肥、开沟、压实种子全套流程。

  父子俩管理的土地面积从1000 亩扩大到了3000亩,成为了无人化农场示范基地。

  另一方面,作为新生产要素,数据成为农业新的“养分”。无人机飞一圈,通过多光谱成像技术识别作物长势,就可以给农作物评分。

  今年,父子二人捣鼓出了“禾查宝”。农人在田间喷洒劳作时,顺手拍两张照片,上传至“禾查宝”,AI就能自动匹配数码照片和遥感影像。

  “遥感+AI+互联网”等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慢慢的变多,形成了“高标准农田一张图”“小麦长势监测一张图”等系列农情一张图,实现了粮油作物全周期农情监测和精准监管。

  但话说回来,农业需要的,不是昂贵的以色列灌溉和荷兰温室,不是炫酷的数字化,不是任何单项技术,而是真正能“基于作物、基于产业”的实效解决方案、栽培体系和作物工厂,是良好的投入产出比,是“让生产可控、效益可控”的可控农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