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用市场机制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组图)_工程业绩_爱游戏官方全站app官网入口

工程业绩

河南用市场机制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组图)

时间: 2024-04-13 10:29:06 |   作者: 工程业绩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打印】【关闭】

  今年入冬以来,饱受洪水内涝之苦的河南各地,又一次掀起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高潮。今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如何搞?如何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近日,河南省副省长吕德彬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要用市场经济手段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民营水利,走民建、民有、民营,“小农水、大水利”的发展之路。

  特别声明:新华网“焦点网谈”栏目的文章均为独家专访,任何网站、报刊、电台、电视台未经新华网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

  新华网河南频道 记者訾红旗/文 朱祥/ 摄影 穆晓莉/监制 游黎/制作 审发:《中原网谈》栏目组

  记者:完善统分结合的农村经营体制和新一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河南如何发挥集体经济优势、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吕德彬:中央关于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进一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农村经营体制和新一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绩效。一是激发了广大人民增加投入,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土地经营的短期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长期投入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二是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开发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出现良好势头,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一些发达地区得到稳步发展。

  水利设施是公共物品,是基础设施。在新的形势下光有农民的积极性和农民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为激励群众自力更生兴办水利建设积极性,河南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竞赛活动的决定》,从1990年起在洽省范围内开展“红旗渠精神杯”竞赛,调动了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和各种行业向水利投入的积极性,形成了以政府补助,集体和农民一起投入的多元投入体系。使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快速发展,建设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完成的工程量一年比一年多,质量和实效一年比一年好。截止2002年底,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204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568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671万亩,机电井保有量达到119.7万眼,在连续几年遭受旱涝灾害的情况下,粮食总产从1998年开始连续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其中小麦从1996年起连续8年超过2000万吨,农业经济稳步增长。

  吕德彬: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将逐步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农村水利工作的组织形式、投入方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对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将产生重大影响。我省农村水利主要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兴建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主体是农民。根据1997年至2002年河南省水利建设投资分析,6年来我省水利建设投资约为205.9亿元,其中财政投资44亿元,占总投资的21%,“两工”拆资约90.1亿元,占总投资的46%,群众集资54.4亿元,占总投资的26%,乡村投资约11.5亿元,占总投资的6%。可以看出乡以下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占总投资的78%。以后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通过“一事一议”来进行。要求我们: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集中多数农民的合理意见要求,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编制规划,制订年度计划,算好效益、投资两本账,及时向群众公布,使群众真正认识到自己动手改善生产条件,受益主体是自己,调动了群众参加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二要认真做好“一事一议”工作,开好“三个会”,即乡镇动员会、村民代表会和村民大会,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对于受益范围为一村一组的工程,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全体村民大会进行投票表决;对于跨村、跨乡的流域性工程,在搞好规划的前提下,由县、乡人代会决定工程是否建设,并将效益指标、土方任务分解到受益的乡、村,经村民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由县、乡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对于兴修水库、塘坝、开挖整修沟渠、小流域治理、成片农田小区建设等受益范围为一村一组,但受益村自身又难以当年完成的工程,由乡、村出面组织和协调,或者由村与村自愿结合,开展相互协作。在实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事一议”中,严格把握政策,坚决杜绝强迫性集资,尊重群众意愿,同时在群众自愿集资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到群众的承受能力。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民可以自愿筹集一定的资金,采用机械化施工。我们采用招投标方式进行施工,做好先机后人,人机结合,以机为主,降低了群众劳动强度,加快了进度,提高了效率。

  记者: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何促进作用?河南如何运用市场运作和分工机制促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吕德彬:随着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发展,我们加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改革力度,按照“抓大放小,改旧促新”的指导思想,转让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深化水利改革。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根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总体规划,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各种形式,兴修农田水利工程;采取租赁、拍卖、承包等办法,进行小流域和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的开发,逐步实现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明晰化、投入多元化和经营企业化。

  河南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改革主要是对投入、经营、管理三方面的改革。在投入体制方面,使不同所有制形式

  与各种生产要素有机融合,产生新的以经营者为主的投入主体,改国家、集体投入为国家、集体、社会和个人多元化、多层次投入,创造“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环境,改善水利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在管理体制方面,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过时的水利工程管理形式,对小型水利工程改国家管理和集体管理为股份合作制管理和个人管理,明晰责、权、利,提高工程效益,促进大、中型水利工程改革,希望从根本上除“用大锅水”的弊端。在经营体制方面,将水利工程的运行效益同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密切联系起来,注重经济核算,发展多种经营,真正把水作为商品推向市场,变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走“以水养水、自我发展”的兴水之路,增强水利工程的更新、改造和再生产能力,建立起了一套责、权、利相统一的投入和经营管理机制。

  记者:农业结构调整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出哪些新要求?对促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迈上新台阶起了哪些作用?

  吕德彬: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品种应用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作物对缺水的敏感度不断增大。现代农业不仅注重提高产量,更强调产品品种、质量,对灌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逐步实现农田灌溉现代化,水利现代化,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我们把节水放在重要位置,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新技术,因地制宜发展喷灌、微灌、地埋管道输水、渠道防渗等不同形式的节水工程,改大田漫灌为沟灌、畦灌,努力扩大节水灌溉规模;各地立足高起点,以节水为主线,以挖潜、改造、续建配套为主,进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创造基础条件。

  吕德彬:税费改革后,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难点是资金问题。在当前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尽快建立和完善国家、地方、群众等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制度化的投入机制。一是要认真贯彻国务院、省政府近年来已出台的一系列增加水利建设投入的政策,随着经济的增长,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原有的基础上逐年增加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资预算。建议中央加大对河南的转移支付力度,以增强河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特别是加大对河南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合理的投资和分担机制和不同级次政府的事权和财政配比机制,以缓解地方财政困难,充分调动农民的投资和参与信心;二是调整公共支出结构,在保证农村兴利工程投资的情况下,加大对农村纯公益工程投资额度,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抗灾能力;三是对跨村、跨乡、跨县的农村水利工程,采取分级投资、分级管理的政策,按照水利工程的作用和受益范围,将水利建设项目分为省管项目和地方项目,对跨市的大型骨干河道治理工程和跨市、跨流域的引水、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对国民经济全局有重大影响的省管项目,其投资由省和受益市按受益程度、受益范围、经济实力共同分担;对地方项目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由受益的

  地方投资建设,对一些纯公益的跨行政区划的重要水利建设项目,省里给予适当补助。四是将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国债资金、扶贫和以工代赈等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捆绑使用,采取资金分部门按原渠道管理,项目建设内容按照水利总体规划进行的方法,集中连片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村水利建设的整体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果。五是实行以奖代补,探索对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加大对发展节水、水保等项目扶持力度。六是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大力发展民营水利,积极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本着有利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快水利建设步伐,有利于加强工程管理的原则,制定和完善发展民营水利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大力局长民营水利,走民建、民有、民营,“小农水、大水利”的发展之路。